top of page
動機促進學習
動機可分為生理動機及心理動機
根據心理學家 亞伯拉罕·馬斯洛 Abraham Harold Maslow
提出的「需求層次理論」用於研究人類如何產生行為動機。
馬斯洛使用「生理」、「安全」、「歸屬感和愛」、「社會需求」或「尊重」、「自我實現」和「超越」來描述人類需求和動機通常移動的模式。其指出為了在下一階段產生動機,每個先前階段的需求都必須被滿足。
總括而言,我們可將以上需求概括分成兩大類「生理」及「心理」。生理層面的需求主要圍繞衣食住行。由於生理層面遠離教育範疇,所以假設已被滿足。在心理層面我們就可以加以操作。


心理動機可分為內在動機及外在動機
根據心理學家 提姆·卡瑟 Tim Kasser 及 肯農·謝爾登 Kennon Marshall Sheldon
提出的動機理論定義指:
外在動機(extrinsic motivation)的產生不在於活動本身,而是活動所帶來的結果;
內在動機(intrinsic motivation) 是指對活動本身產生興趣。
一般而言,人對每件新事物都是從外在動機誘使興趣的產生,從而發展內在動機。
外在動機和內在動機也是可以相互融合統一的,外在動機如果運用得好,也可以內化為內在動機。比如,孩子為了在學校獲得表揚而努力學習,這樣的外在動機也可以讓孩子漸漸愛上學習,起到良好的激勵作用。
關注心理的教育
bottom of page